您的位置 首页 > 国内资讯

青春“三下乡”|广财学子在田间地头求解产业振兴新路径

近日,广东财经大学砥“荔”前行实践团在广州市增城区仙村镇巷头村开展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。在一次对当地荔枝种植户的定点走访中,团队由一句普遍…

近日,广东财经大学砥“荔”前行实践团在广州市增城区仙村镇巷头村开展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。在一次对当地荔枝种植户的定点走访中,团队由一句普遍存在的感慨入手,深入剖析了当地荔枝产业面临的现实瓶颈,并由此确立了以品牌赋能为核心的精准实践方向。

7月9日上午,实践团队员按计划来到荔农阿伯的果园进行调研。在现场,阿伯向队员们展示了他种植的“三月红”荔枝,并介绍了其果肉饱满、口感清甜的特点。他提及,自己从事荔枝种植已有三十余年,对品质把控有充足的信心。“品质是没得说的,”阿伯拿起一颗荔枝向队员展示,语气中透露着对自己劳动成果的肯定。然而,当队员将话题转向销售环节时,阿伯的神色发生了变化,他坦言道:“可惜了,好荔枝也怕巷子深啊。”

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荔枝园接过阿伯给的荔枝并剥开展示 黄啟源摄

这句简短的话,引起了实践团的高度重视。团队负责人随即围绕这句话展开了追问,以期了解“巷子深”背后的具体原因。阿伯向队员们详细描述了当前的销售模式:“我们基本就是等外面的收购商开车来村里,挨家挨户地收。价格由他们定,我们没什么话语权。自己又不懂得在网上卖,也不会搞那些花里胡哨的包装。”

通过与阿伯的对话,队员们初步判断,巷头村荔枝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并非生产技术落后,而是在于产业链后端——即品牌建设、市场营销和销售渠道的缺失。产品价值未能有效转化为市场认可的品牌价值,是导致农户“增产不增收”的根本原因。

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果农家中了解荔枝产业情况 叶方杰摄

队员潘同学在走访结束后表示:“阿伯的话非常有代表性。它让我们意识到,简单的线上带货或者线下推介,都只是治标不治本的临时措施。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,就必须建立起属于巷头荔枝自己的品牌。”

为了将这次走访中发现的问题转化为可执行的解决方案,实践团在当天下午立即召开了内部专题研讨会。会上,队员们围绕“如何帮助巷头荔枝走出深巷”这一核心议题,进行了激烈讨论。大家一致认为,必须跳出“就销售谈销售”的传统思维,转向“以文化塑造品牌,以品牌提升价值”的新路径。

研讨会最终确定了以“特色产业+文化IP”为核心的实践策略。团队决定,将实践活动的重心,聚焦于为巷头荔枝量身打造一个名为“红荔巷头”的文化IP,并以此为基础,设计一系列能够吸引年轻消费者的文创产品和品牌故事。

“这次走访是整个实践活动的关键转折点,”实践团指导老师李威威在听取团队汇报后评价道,“它让同学们把目光从宏观的产业报告,聚焦到了一个具体、鲜活的案例上。通过与农户的直接对话,他们找到了问题的症结,也找到了自己专业知识的用武之地。这正是‘三下乡’社会实践的意义所在——在真实世界中发现真问题,并尝试给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。”

图为实践团指导老师李威威在与实践团成员进行交流 叶方杰摄

据悉,广东财经大学砥“荔”前行实践团已根据此次走访调研的结果,调整了后续的实践计划,将全力推进“红荔巷头”IP的设计与落地工作。他们希望,通过这次有针对性的深度实践,能为破解当地荔枝产业的发展瓶颈,提供一份有价值的“青春方案”。

图为实践团成员巷头村村委干部、果农合照 叶方杰摄

 

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门户网站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/showinfo-2-15844-0.html

相关推荐

留言与评论(共有 条评论)
   
验证码: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Q Q: 358067079

邮箱:358067079@qq.com
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 9:00-17:30

关注微博
返回顶部